杭州龙湖紫荆港南区项目BIM技术应用
一、项目概况
“杭州龙湖紫荆港南区项目(杭政储出[2017]5号地块商业商务用房(一期))”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与振华路交叉口,主要由1-4号办公楼、5号商业楼及地下室构成,总建筑面积115634平米。
二、项目特点及需求分析
1、场地空间狭小:项目主体为装配式钢结构,堆场需求量大,但施工场地狭小,临设布置紧凑,需进行各阶段场地策划及吊装方案模拟工作;
2、净空要求严格:业主对楼层通道、户内空间及地下停车场的净空高度要求严格,钢构件深化与管线综合工作难度高,需对管线进行合理排布,精准预埋;
3、全钢结构体系:项目为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拆分、加工及运输难度大,需对钢构件进行深化设计,便于施工;
4、外防护架体系:甲方要求工程不设置外防护架,围护结构施工安全防护难度大,需策划新式安全防护方案并进行论证;
5、ALC外墙构造:外墙采用ALC条板墙,构造新颖,节点复杂,需提前深化确认并详细交底;
6、可卸式桁架板:为加快项目进度,楼承板采用无支撑可卸式桁架板体系,施工前需进行排版深化及安装工艺交底。
三、策划及保障措施
1、BIM策划:项目前期,BIM人员与项目各参建方多次协调,编制项目级实施策划,明确BIM建模标准、应用点及成果提交节点。
2、保障措施:建立BIM工程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互补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点工作销项表,明确责任分工;指派专人驻场,组织协调BIM工作,定期召开BIM专项协调会,BIM技术交底等会议。
四、BIM技术应用
本项目BIM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应用:
BIM亮点
1、软件定制开发:开发并使用企业族库插件,实现构件与企业标准统一,避免重复建族工作;开发并使用企业支吊架插件,快速实现综合支吊架的智能排布及出图、统计等功能。
2、施工方案推演:对土方开挖,钢结构吊装等工程重难点进行方案推演,提前验证方案可行性;对ALC条板、可卸式桁架板等新颖构造体系进行工艺模拟,避免返工造成的实际损失。
3、虚拟样板点评:对样板房进行钢构、砌体、机电管线及装饰装修等专业深化。以模型为载体,对深化内容及模拟成果进行点评,便于各参建方对方案进行优化及确认;建立屋面、砌体、楼梯等电子工艺样板,取代实体样板,可循环修改使用,节地节材。
4、钢构信息管理:深化钢构预留孔位图纸,递交设计确认。利用Tekla进行细部构造深化,生成节点及零件详图,用于工厂数字化加工。采用二维码物料跟踪技术,实现精确备料,指导构件转运、吊装及验收工作。
5、三维施工交底:创建安全防护模型,识别危险源,利用安全教育平台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消除施工安全隐患;针对外围护结构施工防护,提前进行方案策划比选,并建立三维交底模型,提高沟通效率。
6、施工场地布置:根据施工组织,创建各阶段场地布置模型。模拟场地道路、施工设备、临时设施与拟建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满足狭小场地的施工要求。
BIM深化
1、三维模型整合:利用IFC文件作为中间格式,将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实现数据无损转换。
2、三维图纸会审:查找各专业错、漏、碰、缺等有效图纸问题共计268项,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模型调整优化。
3、机电管线综合:利用Navisworks软件对各专业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形成碰撞检查报告。根据碰撞结果调整管线,形成管综模型递交设计确认;对工程进行净高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满足净空高度要求;对机房、管井进行优化排布,预留检修空间,方便后期维护。
4、预留预埋深化:在原设计基础上参照已调整的管综模型,对预留预埋洞口进行深化并出图。
5、二次结构深化: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圈梁、构造柱、反坎等构件的尺寸和位置,绘制砌体固化图。利用Dynamo软件,进行砌体排布、砌块编号,生成砌体排布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6、钢格构柱深化:提前检查调整格构柱位置及其缀板标高,避免出现格构柱与地下室结构梁、缀板与底板钢筋碰撞的情况。
7、复杂节点深化:对钢结构与钢筋节点部位、幕墙与主体结构交接部位、ALC节点部位等复杂节点进行深化。
8、关键标高深化:利用模型生成基坑平、剖面图纸,明确坑底标高,避免基坑井坑交错部位出现土方超挖漏挖;明确坡道控制点标高,有效控制坡道支模质量。
BIM平台
平台管理:利用鲁班BIM平台协助项目管理,通过平台查看构件信息,实现构件快速定位和工程量导出;查询项目材料、人员、进度等管理信息,辅助项目管理决策;实现工程质量、安全多方协同,提高问题响应速率;实现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和存储,方便后期资料调用。
BIM创新
1、无人机应用:利用Altizure软件自动规划航线,对场地进行实景建模。在采集地表数据基础上进行基坑精确建模,为后期土方量核算提供依据。
2、VR虚拟现实:制作高空坠落、井口坠落等安全教育视频,提高工人安全意识;使用VR设备,让工人进行虚拟体验。
五、BIM应用心得
1、项目BIM应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专业的技术团队、精细的策划及项目的密切配合。
2、项目BIM应用的技术成果形成相对容易,但成果的落地应用则需要管理流程的重塑,难度较大。
3、对BIM技术的认同度在项目上仍有待提高,BIM应用需要各参建方的密切配合。
4、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但其价值的体现不够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