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
BIM实施策划方案
项目概况
内容 |
描述 |
项目名称 |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 |
项目地点 |
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开大道北侧、锦绣路东侧、象湖西侧 |
建筑面积 |
总建筑面积130350㎡ |
建设方 |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工程建设指挥部 |
代建单位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设计方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施工方 |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
监理单位 |
河南海华工程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用途 |
公共建筑 |
结构形式 |
框架架构,剪力墙结构 |
期望 |
期望通过BIM 技术的应用,创优争先,同时提高项目对现场进度、成本的管理能力,作为公司的重点BIM应用试点项目,本项目期望成为公司BIM应用的典范,作为推广的先锋。 |
一、BIM概述及应用价值
1、BIM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指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基础,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一座虚拟的数字化建筑工程信息模型(BIM模型),并为这个数字化模型提供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同时辅以各种信息化技术,提供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服务。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BIM为手段,促进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建筑行业多年存在的信息隔阂被逐渐打破,原先处于相对分离状态的工程项目参与方终于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形成协同效应。这大大提高了业主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和整体收益,提高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工作效率。比如,建筑设计师完全可以在纯三维的环境下讨论和完善建筑设计方案;机电工程师立即根据建筑设计方案的调整进行机电系统设计和设备、管线布置;结构工程师则在参数化的环境下,设计结构体系和计算构件的尺寸,并将计算结果立即反馈到建筑设计师和机电工程师的数字化模型中;施工企业可以根据数字化模型中包含的信息,自动计算工程量,并结合其施工计划,辅助其安排施工进度和施工系统方案,结合工程量自动统计,合理安排设备和材料采购、租赁计划;通过最终的数字化竣工模型结合物业管理或设施管理系统,业主可以实现对其物业实施可视化管理,并且利用数字化模型随时模拟内部的系统运行状态和人员使用状态,为将来的功能调整和改造提供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丢失及重建。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引领建筑行业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的一项革新,也是应用于建筑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它的全面应用,将为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大大提高行业的集成化程度。
2、BIM应用价值
BIM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信息及状态信息,而且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例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富含充分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信息的集成化程度,这就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都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互和共享的平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结合更多的相关数字化技术,BIM模型中包含的工程信息,还可以被用于模拟建筑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状态和变化,使得建筑物在建成之前,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就能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最完整的分析和评估。
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BIM的应用对于提高和促进建筑业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在三维的界面协调各个专业的配合,优化项目设计,有效的避免专业间的错、漏、碰、缺;进入工程施工阶段,借助BIM的三维模型,对施工中各种管线,构件进行模拟定位,优化排布,精确统计工程材料数量,通过模型模拟指导工程施工。
随着BIM在中国被逐渐认识与应用,特别在国内工程建造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BIM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积极应用,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充分展现了BIM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应用价值
二、项目BIM应用目标
通过本项目BIM技术服务的实施,在本项目中各阶段充分发掘BIM技术的应用点,并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将各阶段的每一个BIM应用点的价值充分发挥且落到实处。重点解决工地现场实际问题,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并将竣工资料录入建筑信息模型,以方便后期物业的维护管理,实现BIM数据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传递应用:
1.土建深化:根据施工图创建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完成二次结构设计、预留孔洞设计、节点设计、预埋件设计等设计任务,以及深化设计图、材料统计表等相关资料。根据优化后的成果指导现场施工
2.机电深化:利用BIM技术进行机电深化设计,提前发现问题并规避,输出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文件:碰撞检查报告、管线综合图及剖面图、预留孔洞图、支吊架平面布置及大样图、大型机房及管线密集区域详图等,从而指导现场施工,降低施工潜在风险,节省施工成本。
3.钢结构深化: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文件创建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完成节点深化设计(结构施工图中所有钢结构节点的细化设计),以及材料统计表、深化设计图等。根据优化后的成果指导现场施工。
4.幕墙深化: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文件创建幕墙深化设计模型,完成幕墙分割、竖挺、横撑、嵌板、安装节点等深化设计,以及材料统计表、深化设计图等。根据优化后的成果指导现场施工。
5.精装修深化: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文件创建装饰装修深化设计模型,完成墙柱面、顶面、地面、踢脚、饰面材质、内门内窗、隔断墙体、支撑龙骨、节点详图等深化设计,以及材料统计表、深化设计图等。根据优化后的成果指导现场施工。
6.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可视化项目管理平台集成各专业模型,并收集建造过程中相关信息,搭建项目信息共享平台,项目相关成员依据设立的不同权限获取相应的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7.云端资料存储:实现项目资料云端存储,便于资料的统一管理及便捷获取,并基于资料对项目不同成员设置不同的权限等级;
8.进度计划合理性分析: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验证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包括流水段衔接合理性分析以及工序穿插合理性分析),从而优化进度,节省工期。
9.实时进度跟踪:通过手机APP实时记录现场进度情况并同步至云端,并在PC端实现云端同步至本地,达到进度记录与模型结合,实现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层及时了解项目进度状态;
10.“BIM式”质量安全管理:通过手机APP实时记录现场质量安全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将问题推送给相关责任人,实现及时认领及时整改,确保数据可追溯可记录;例会过程中,通过云端质量安全相关数据,分析各分包质量安全问题的分布情况及整改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考核分包质量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确保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11.三维可视化交底:利用BIM技术实现对重难点施工方案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尤其是复杂节点部位。降低专业壁垒,提高沟通效率;
12.二次结构排转:利用BIM技术实现墙体砖块的一键排布,并能导出CAD排转图,同时自动统计出材料总数及损耗率并输出报表,从而指导施工;实现逐步替代传统的CAD排转方式,提高技术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13.资金资源预测:利用BIM技术实现模型与时间、成本的结合,实现5D施工模拟。通过5D施工模拟,提前预演施工建造过程并分析不同时间段的资金资源消耗情况,分析波峰及波谷出现的位置,提前安排劳动力、合理规划场地布置,以数据作为支撑位协助项目管理人员决策,逐步迈向精细化管理道路;
14.物料管控:通过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快速获取相关数据,替代部分依靠手动获取模型工程量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且通过快速提量(包括按流水段提量、按进度提量等等),及时对分包上报的材料计划进行校核,进行限额领料,从源头对物料消耗进行把控。
15.构建跟踪:通过可视化项目管理平台的工艺库管理工具提前预设跟踪构建的施工工艺流程,利用PC端将构建模型、施工工艺以及跟踪时间等信息相关联,并将跟踪任务责任到人。跟踪人通过手机APP扫描构建二维码,实时录入构建状态信息,通过后台数据积累来把控构建质量及进度。
三、BIM技术在工程控制上的应用
1、成本控制
BIM技术自动算量:BIM技术对每一个构件都有明确定义,工程利用该技术可以建立成本数据库,进而针对管线、混凝土等构建创建明细表。
便于变更管理:在传统方法进行核算下,一旦发生变更,便要对图形和数据意义进行检查修改,严重修改,影响后续计算,BIM技术将二维与三维相关联,能快速进行统计与计算,同时还能加入变更标记进行管理。
确保限额领料的有效实施:在以BIM平台的项目控制过程中,可以突破配料人员手头工程量和配发材料时间的限制,通过数据库纪录同类项目材料消耗量数据以及多维虚拟施工功能,能够精准、快速汇总并输出任意工序段物料需求量,做到限额施工
2、进度控制
模拟建造:施工中进度模拟计划一般采用传统的编织网络横道图,当遇到突发时间会引起各子项调整繁琐,采用BIM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模型可视化,进行模拟建设。
辅助编制进度、资源供应要求:采用BIM技术,结合模型将进度计划整合成4d模型进度、资源配置计划,在此过程中,与施工决策部门进行大量数据交换,解决了传统多专业进场协调难题。
通过构件的BIM模型,结合数字化构件加工设备,实现预制、预加工构件的数字化精确加工,以保证相应部位的工程质量,并且大大减少传统的构件加工过程对工期带来的影响。
通过各专业三维BIM模型的建立及深化设计综合排布,结合各分包施工工艺进行详细技术交底,从而指导现场施工生产,及时发现与综合排布不一致位置并进行调整。并对现场施工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并且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及时发现施工进度的延误。对于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需要特别记录的部分,现场人员将以文档、照片等记录方式与BIM模型相对应的构件关联起来,使得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更深入的掌握现场发生的情况。
3、质量控制
三维模型展示施工工序流程。诸如基坑开挖、脚手架搭设等多项专项方案以及防水工程、地下室工程等一般方案都可以通过BIM模型展示每一个控制重点,利用其可视化可以加速了解隐藏信息,特别是节点、网架处理以及管线布置等施工传统疑难问题。
管线碰撞监测。机电多专业系统分别搭建BIM模型,利用碰撞检测技术,在3D中将管线空间位置、安装空间、检修空间等问题解决。
二维出图以及参数化设置。将处理饰面、防水洞口、泛水、幕墙、管道购件安装等节点细部,分别绘制详图指导施工,保证了安装的精准性,同时加入参数化内容,便于后续修改相关安装方案。
4、安全控制
碰撞检测技术检查安全问题。利用软件自带碰撞功能,除了及时发现土建部分、机电部分碰撞位置,还能进行调试塔吊作业半径是否与脚手架等建筑突出部位发生碰撞、天泵、运土车、挖掘机等安全作业半径。
施工攻坚安全管理。利用BIM技术可以对“四口”、“五邻边”、“物料堆放区”等地方进行危险区域划分,从而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工作区域划分,降低施工人员非安全因素指数。
制定应急预案。通过BIM技术可以对设备、机械进行运行线路模拟、消防线路模拟、对施工人员进行应急疏散模拟
四、应用模式
项目数据及信息共享平台,利于SOA接口来实现集成。生产数据、经营数据,与人力资源系统、质量控制系统、图档管理系统平台的相关数据统一通过SOA接口发布,数据共享,各部门通过平台调用部门所需数据辅助项目管理决策,同时产生过程数据上传至平台中形成各部门数据协同机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
应用桌面端、移动端、WEB端三部分,通过BIM云进行协同。
1、PC端是提供给技术员使用,在施工准备阶段,可以集成不同专业模型,进行进度关联、施工工程量和资源测算,主要应用于施工准备阶段。
2、现场移动端是提供给施工员在现场使用,目前具有质量、安全、进度信息采集功能,将来还将包括通过二维码扫描,在施工现场就能获取5D中的构件信息,所关联的施工工艺、质量要求说明等文档。
3、WEB端(即)管理驾驶舱是服务于项目领导班子及企业管理者,将5D桌面端和移动端的信息,汇总成项目整体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便于管理者了解项目整体情况。
4、BIM云基于BIM云服务,是3个端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交互的平台。
五、项目BIM实施流程
1、整体流程
BIM在项目中的实施应专门立项,制定目标,并成立BIM实施小组,按标准项目BIM实施流程,制定实施计划,项目级BIM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
项目BIM实施流程图
2、实施过程注意事项:
为确保施工阶段所有基于BIM模型的各项工作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基础,在工程开始之初的图纸会审阶段,项目部将对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进行仔细核对和完善.
机电安装专业的BIM模型,在设计深化和现场施工过程中将BIM设定为必要环节,保证BIM模型中的信息正确无误。根据设计变更及设计深化及时修改和更新BIM模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进度及时修改和更新BIM模型。
项目部在专业工程和独立分包工程合同中明确分包单位建立和维护BIM模型的责任,项目部负责协调、审核和集成各专业分包单位/供应单位/独立施工单位/工程顾问单位等提供的BIM模型及相关信息。
3、项目BIM小组部门职责
六、BIM应用内容
1、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二次结构设计、预留孔洞设计、节点设计(包括:梁柱节点钢筋排布)、预埋件设计等实施内容应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1) 应用内容
(2) 工程对象单元
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模型基础上,增加结构工程中的二次结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节点等类型的工程对象单元,其内容符合下表规定。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工程对象单元
序号 |
类型 |
内容 |
1 |
施工图模型 |
|
2 |
二次结构 |
构造柱、过梁、止水反梁、女儿墙、压顶、填充墙、隔墙等。 几何信息应包括:准确的位置定位数据和几何尺寸。 属性信息应包括:类型、材料、工程量等信息。 |
3 |
预埋件及预留孔洞 |
预埋件、预埋管、预埋螺栓等,以及预留孔洞。 几何信息应包括:准确的位置定位数据和几何尺寸。 属性信息应包括:类型、材料等信息。 |
4 |
钢筋节点 |
构成节点的钢筋、混凝土,以及型钢、预埋件等,如:柱子与梁板交接、集水坑与筏板交接、挑板位置的钢筋预留等。 节点的几何信息应包括:准确的位置定位数据、几何尺寸及排布方式。 属性信息应包括:节点区材料信息、钢筋信息(等级、规格等)、节点区预埋信息等。 |
(3) BIM成果
2、钢结构深化设计
钢结构工程中的钢结构模型及钢结构节点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实施内容应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深化设计、施工工艺、工程进度、施工组织及协调配合方面高质量运用 BIM 技术进行模拟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管3D 向 4D 、5D发展,提高本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本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提供施工管理阶段数字化信息,充分保障业主后期工程运营管理。
(1) 应用内容
(2) 工程对象单元
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模型基础上,补充或完善钢结构工程中的钢结构构件、零件、预埋件、预留孔洞等工程对象单元,其内容符合下表规定。
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工程对象单元
序号 |
类型 |
内容 |
1 |
施工图模型 |
|
2 |
钢结构构件、零件等 |
构件:钢梁、钢支撑、驳接件等; 零件:栓钉、套筒、锚栓、H型钢、T型钢、角钢、槽钢、方管等。 几何信息应包括:准确的位置定位数据和几何尺寸。 属性信息应包括:类型、材料等信息。 |
3 |
节点 |
几何信息包括: l 钢结构连接节点位置,连接板及加劲板的位置和尺寸; l 现场分段连接节点位置,连接板及加劲板的位置和尺寸 属性信息包括: l 钢构件及零件的材料属性; |
4 |
预埋件 |
几何信息:准确定位数据和几何尺寸。 |
(3) BIM成果
3、机电工程深化设计
利用三维建筑模型,通过优化设备管线在建筑结构废余空间中的布置,提高设备管线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空间成本,提升项目建成后的空间品质。
机电工程的施工综合管线深化、支吊架设计、机电末端、预留预埋定位等实施内容应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1) 应用内容
(2) 工程对象单元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工程对象单元
序号 |
专业 |
类型 |
信息要求 |
1 |
给排水 |
给水排水及消防管道、管件、管道附件、仪表、喷头、卫浴装置、消防器具等、机械设备等。 |
几何信息: 尺寸大小等形状信息。 平面位置、标高等定位信息。 属性信息: 规格型号、材料和材质信息、生产厂商、技术参数等产品信息。系统类型、连接方式等安装信息。 |
2 |
暖通 |
风管、风管附件、风管管件、风道末端;暖通水管道、管件、管道附件、仪表、机械设备等。 |
|
3 |
电气 |
桥架、电缆桥架配件、母线、照明设备、开关插座、配电箱柜、电气设备、弱电末端装置等。 |
(3) 成果及交付标准
4、幕墙工程深化设计
使用BIM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深化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图纸中错、漏、碰、缺的发生,使设计图纸切实符合施工现场操作的要求,并能更进一步辅助工程施工管理。同时,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建立完整的工程模型和数据库,为今后的建筑运营维护提供数字化基础。
运用BIM技术,提供精准的下料数据、根据现场返尺寸数据反馈到BIM模型信息里面,再根据BIM模型提取定位点进行精准的施工安装。配合设计,解决各方提出的问题。定期提交协调进度、施工进度报告
幕墙工程中的施工模型及节点设计、预留预埋件设计等实施内容应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1) 应用内容
(2) 工程对象单元
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模型基础上,补充幕墙工程中的嵌板、框架、预埋构件、锚栓支撑、嵌板固定驳接件等工程对象单元,其内容符合下表规定。
幕墙深化设计模型工程单元
序号 |
类型 |
内容 |
1 |
施工图模型 |
|
1 |
幕墙嵌板、框架等 |
幕墙施工图模型元素及信息。 嵌板:悬窗、门、玻璃与防火玻璃; 框架:竖挺、横向支撑、装饰构件; 连接:沟槽连接点、锚栓固定点等。 几何信息应包括:准确的位置定位数据和几何尺寸。 属性信息应包括:类型、材料等信息。 |
2 |
节点 |
几何信息包括: 1 幕墙结构连接节点位置,连接嵌板及门窗嵌板的位置和尺寸; 2 现场分段连接节点位置,连接嵌板及门窗嵌板的位置和尺寸 属性信息包括: 1 幕墙构件及零件的材料属性 |
3 |
预埋件 |
几何信息:准确定位数据和几何尺寸。 |
(3) BIM成果
5、装饰工程深化设计
利用BIM技术的室内精装配合在虚拟的3D环境中预先模拟精装与土建、机电的协作,以提高精装修施工的可行性和方案的准确性。
装饰工程中的施工模型及装饰构件、各饰面面层、门窗、隔断、节点详图等内容应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1) 应用内容
(2) 工程对象单元
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模型基础上,补充装饰工程中的门窗样式、饰面材质、墙面、顶面、地面类型等工程对象单元,其内容符合下表规定。
装饰深化设计模型工程对象单元
序号 |
类型 |
类型 |
信息要求 |
1 |
隔断 |
玻璃隔断、骨架隔断、装饰隔断等 |
几何信息: 现场一致的造型样式 尺寸大小等形状信息。 平面位置、标高等定位信息。 属性信息: 规格型号、材料和材质信息、生产厂商、技术参数等产品信息。系统类型、连接方式等安装信息。 |
2 |
地面 |
基层、整体面层、板块面层等 |
|
3 |
墙柱面 |
涂料、抹灰、块板面层等 |
|
4 |
顶面 |
整体吊顶、块板吊顶、格栅吊顶、吊顶龙骨等 |
|
5 |
踢脚 |
块面踢脚、整体踢脚等 |
|
6 |
内门内窗 |
木质门窗、金属门窗、塑钢门窗、玻璃门窗、特殊门窗等 |
|
7 |
细部 |
窗帘盒、窗台板、栏杆扶手、装饰装置等 |
|
8 |
节点 |
根据装饰施工图确定等 |
|
9 |
软装与家具 |
活动家具、固定家具、橱柜、布艺、镜子、配饰 |
|
10 |
给排水 |
卫生器具、厨房设备、 |
|
11 |
灯具与面板 |
开关面板、插座面板、灯具 |
(3) BIM成果
6、施工场地布局设计
传统的施工场地布置完全基于二维施工图纸,根据平面图中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现场排布其中包含:现场大门口的位置、材料堆放区位置、加工区位置、塔吊摆放位置以及大型机械进出场路线,由于二维平面的局限性使得现场布置不能物尽其用会造成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塔吊作业空间受限等问题,通过使用BIM技术在三维模型中演示不同功能区与主体建筑之间关系模拟大型机械进出场路线,在制定现场布置方案时在三维模型中充分进行预演经过比选不同布置方案得出最优布置方案指导现场,同时圈定易发生危险区域加强安全防护减少安全事故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模拟现场排布方案按照最优方案指导现场施工,避免因现场布置出现问题造成增加施工成本拖慢施工进度等一系列的施工问题。
施工场地布局模型及资源配置、施工场地平面布置等内容应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1) 应用内容
利用BIM技术绘制现场总平面布置图,合理安排大门、大型机械、材料堆场、办公用房等
基于BIM施工图模型和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文档等创建施工组织模型,完成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场地作业设备、垂直运输机械、场地周边状况等模型设计,以及机械设备清单、总平面布置图等。
确保现场布置方案合理性和最优性,确保施工机械利用最大化。
(2) 工程对象单元
施工场地布局模型应在施工图模型基础上,补充场地布置、周边环境等类型的工程对象单元,其内容符合下表规定。
施工场地布局模型工程对象单元
序号 |
类型 |
内容 |
1 |
施工图模型 |
|
2 |
场地布置 |
现场场地、临时设施、施工机械设备(塔吊、混凝土泵、钢筋拉直机、弯曲机等)、施工电梯、模板、脚手架、道路等。 几何信息应包括:位置、几何尺寸(或轮廓)。 属性信息包括:机械设备参数、生产厂家以及相关运行维护信息等。 |
3 |
场地周边 |
临近区域的既有建(构)筑物、周边道路等。 几何信息应包括:位置、几何尺寸(或轮廓)。 属性信息包括:周边建筑物设计参数及道路的性能参数等。 |
4 |
其他 |
施工组织所涉及的其他资源信息。 |
(3) BIM成果
7、施工节点样板深化设计
通过使用BIM技术提前对施工工序进项演示、对重难点部位进行模拟施工,发现问题编制解决方案精益化施工步骤,可视化施工交底降低施工错误避免现场返工和材料的浪费,,诸如机械的操作空间、材料的堆放空间、不同工序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衔接都可以在三维模型中进行演示比选得出最优的施工方案来指导现场施工。
利用BIM技术对重要及复杂节点施工节点进行BIM施工样板模型深化设计。
(1) 应用内容
基于BIM施工图模型和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文档等创建施工样板模型,完成各施工节点样板深化设计,以及材料统计表、施工样板设计图等。
(2) 工程对象单元
除应包括常规工程通用的样板外,还应包括钢筋绑扎、模板加固等类型的工程对象单元,其内容符合下表规定。
施工样板模型工程对象单元类型及范围
序号 |
样板类型 |
范围 |
1 |
土建工程样板 |
筏板与柱钢筋绑扎、板钢筋绑扎、直螺纹连接与钢筋绑扎、模板加固、止水套管止水带、楼梯施工、砌体施工、二次结构支模、屋面分层做法、外保温、悬挑脚手架、脚手架搭接、 |
2 |
机电安装样板 |
水电安装、管道保温、支吊架安装、 |
3 |
装饰装修样板 |
砌体抹灰、砌体粉刷(水电预埋)、地面铺装等 |
4 |
其他 |
工程建设所需的其他样板 |
(3) BIM成果
8、施工模拟
1) 施工组织模拟
施工组织工序安排、资源组织、平面布置等内容应在施工之前采用BIM模拟方式进行方案审查,通过将计划与模型相关联准确的把控现场进度,并实时的根据现场情况对计划作出优化改正。
(1) 应用内容
(2) BIM成果
2) 施工工艺模拟
施工中的土方工程、模板工程、临时支撑、脚手架工程、大型设备及构件安装(吊装、滑移、提升等)、主要施工节点、垂直运输等内容应在施工之前采用BIM模拟的方式进行方案审查。
(1) 应用内容
(2) BIM成果
BIM成果评审报告(审核意见)
七、BIM施工管理平台
1、应用价值
信息平台系统BIM协作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是实现项目管理数据全过程可视化集成化管理的需求,实现企业资源和工作流程与BIM工程管理有效对接,达成工程大数据和企业管理数据无缝对接顺畅流转的集成平台。
BIM施工管理平台可实现基于信息平台系统自身项目特点的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全方位精细化管理。以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为核心,实现同一平台多项目在线管理,满足项目各业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平台将充分利用BIM模型信息,进行施工阶段的管理,满足施工过程中业主、总包、监理、咨询等单位的业务协同,不断沉淀设计施工阶段的工程信息,服务项目运营管理。
1)实现大数据全流程中央集成管控
在此平台上,所有项目参与方和专业人员输入和管理数据,通过此平台存储在中央服务器的中央数据库,成为企业宝贵的数据财富。这些数据可以随时查阅,不能人为更改,而且可以追溯,保证项目管控的真实性。并根据管理层需求,汇总生成详细多层级的智能BIM总控报告。报告的生成基于此前各个部门和参与方输入的数据,自动生成和交互,减少之前繁琐的统计,报告编制和反馈过程,统一的数据来源,确保数据真实,数据有效流转、多次利用,真正实现大数据全流程中央集成管控。
2)使得项目参与各方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项目参与各方在统一的平台上,保证统一的模型,统一的中央数据库,所有人员一起实时协同,共享协作,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咨询、成本部、工程管理部、采购部、总控人员、财务人员等一起协同工作,使得项目的模型优化、工程量计算、造价估算、招投标管理、分包管理、进度控制、变更管理、成本控制、请款等全部通过一个平台实施,从主观能动性上促成改变过去分散的方式,转为相互协作的高效作业方式。
3)实现虚拟与实体建造结合,最大化优化方案
项目管理可在此平台上虚拟一遍,预测方案的收益、风险、项目全流程方方面面的数据与安排,提前去除错误、规避浪费,得出优化方案,再虚拟优化方案指导实际施工,使得项目全流程虚拟可视化管理,帮助企业控制企业成本、时间、质量、提前预测,规避风险,实现高效真实的项目管控和企业管理。
4)实现企业级别标准化智能化管理
此BIM管理平台能够满足单一项目精细管理,还能运作管控整个企业级别的多项目施工,智能处理所有数据,所有的数据最终统一流向整个企业的运作管理平台,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依据,最终形成企业级别数据化标准化模板,进行企业高级智能化管理。
2、平台功能
(1)此平台能够实现全专业、多种建模软件、多种标准的BIM模型直接完善导入
除了IFC格式之外,能同时允许并实现完善地非IFC格式的直接导入各种BIM模型,包括Revit, Tekla, Archicad, Civil 3D等。能够满足Revit模型无损直接导入该平台,保证后续施工全流程管理的精确性。
(2)强大的模型检查与模型优化功能
模型导入平台后,能够检查导入的BIM模型的完善性及其是否符合中国计量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自动检测几何错误,可对构件进行拆分,能记录模型修改历史,反馈模型的合规化进程;能够检查出BIM模型是否满足后续要求,并且自动分析BIM模型中不同族库(包括用户自定义),通过不同颜色显示;能够在该平台中进行属性信息的添加完善。
(3)实现全专业多种建模软件多种标准的综合冲突检测
全专业多种建模软件的模型导入平台后,能够进行综合冲突检测,得到比设计建模软件更完善的冲突检测报告,能够进行硬碰撞和软碰撞检测;能够生成任意部位的剖面图。
(4)清单导入、创建、编辑功能
能够方便导入各种清单格式,比如Excel、PDF,也允许有平台自带的清单模板库,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在该平台创建的模板中调用清单,可以创建或修改现有的工程量清单。
(5)工程量计量规则
必须满足中国计量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同时能够满足国际各国工程量计量规则为佳。
(6)BIM模型算量
能快速精确地基于BIM模型计算工程量,算量结果可视化,算量计算子目可追溯计算公式和模型;修改BIM模型后,能够自动更新工程量清单;利用历史数据/模板数据,导入模型即可完成快速算量造价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工程量计算应细至每一个构件,能够多专业的算量结果汇总,确保算量结果的综合性;模型修改后,能自动识别符合原来属性的构件;能够单选构件或者分类构件群,详细看到每个构件的详细计算细节;可以分构件检查算量计算结果,精确对量。
(7)造价
能够内置国家及各省市的定额库(可进行企业定额库的建立与维护);能够将工程量清单项目与三维的BIM模型关联,在模型上直观地显现出来;能够支持间接成本、多种货币和汇率、多种利润率的灵活计算和分析;一旦出现设计变更,能够快速更新工程量、估价及工作进度的数据;能够自带企业人材机数据库,满足人工材料机械的分类管理需求,成本归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数据库;利用定额库完成可视化成本估算,随时可进行人材机分析,实现成本的有据可循。符合中国规范的报表打印。
(8)招投标分包管理
能够实现招投标分包管理;能够有电子招投标功能,使用标准格式来查阅询价和提交投标;当收到投标者的价格资料时,能评估投标,可比较价格,并根据用户喜好自定义显示结果;形成招投标任务包,直观比较分包商价格。
(9)项目进度管理
能够基于BIM 模型进行项目进度管理;能够在此平台上编制进度计划,以甘特图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实现MS project、P3、P6进度计划的导入;能够按照不同的时间周期和进度范围生成资源需求,生成时间性物料需求及派工需求,指导采购和机械进出场地;在工程量清单和计价的基础上,能够自动计算工期和计划活动所需的预算;能够将实际完成数量和计划完成数量进行比较,并通知项目是否延迟,能够支持增值管理;能够基于移动端进行项目进度录入。基于5D的进度管理,优化项目规划、提升施工进度管理效率。
(10)5D模拟
进行投标阶段的基于5D模拟的多方案对比,施工阶段的基于5D模拟变更前后对比,支持预测现金流,能够通过5D模拟预测随着项目进展所需的资源需求和消耗以及时间进度。基于5D的进度管理,优化项目规划、提升施工进度管理效率,连通项目的时间与成本维度,基于5D的施工模拟与优化,实时更新项目进展,通过模型展现项目状态。
(11)形象进度管理
能够基于模型进行色块化进度管理,能监控施工项目的进度过程,通过模型能获得项目进度详情,显示进度滞后预警。
(12)请付款功能
支持基于3D模型和工程算量清单的记账,进行可视化收付款;能使会计数据和项目数据一致地连在一起;能自动计算所需的时间和规划活动的预算;可以自动创建进度款申请文档;能够定制请款报表。
(13)项目成本控制
能够实时追踪项目进度,实际成本和完成数量;能够将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并通知超支情况;能够自动更新实际项目成本和利润;能够通过挣值法成本绩效指数管理成本数据,管控成本。
(14)变更管理
协同各方参与实时收集、同步变更信息,自动统计与分析,提升变更处理效率与透明度。能够对变更通过颜色的区别进行管理;当发生变更时,能够通过调整项目进度计划的对应部分自动更新该项目的收入和利润;能够实时跟踪需求计划的更改;能够通过输入需求计划变更的完成进度生成对应的账单文档;能够实现变更工程量与成本估算的可视化呈现,实现数据的可追溯性;能够通过5D模拟反映变更前后的影响;能够支持各种变更管理,包括开挖洞口,尺寸变更,材料变更,新建变更,拆除变更,清单变更。
(15)商业智能总控功能
能够带有商业智能总控功能,该平台能够根据企业管理层的需要,生成自身需要的管理总控报表;能够生成可追溯,可穿透,可归集,可分析的汇总报告;分析报告必须基于进度计划,可追溯到清单,可穿透到人、材、机资源明细,可归集到企业规定的财务管理科目分类;可进行实时累积的多版本的分析,可支持多项目管控;控制报告必须包含变更分析,收付款分析,项目预测分析,四算对比分析。
(16)实现真正平台级别管理,部门和参与方的相互协作
实现统一平台集成管理,所有的功能集成到统一的软件平台,实时自动更新共享,施工全流程在统一平台内数据自动流转,实现真正项目参与方和各个部门基于统一平台软件和数据库的相互协调协作,减少人为造假因素,实现真正的统一真实高效管控。
(17)移动端运用
能够通过移动端设备管控项目;在多个移动端必须可以实现进度报告等的可视化;移动端现场质量管理,移动端也能得到商业智能总控的所有分析报告和功能。